第七章 原腔动物

发表于 2022-08-20 18:12:12 阅读 (16) 分类:动物学

1.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哪些门动物属于原腔动物?

答: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过去曾包括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及棘头虫纲等5纲。

2.试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并说明它的哪些特点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点

答: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人蛔虫与猪蛔虫二者形态结构非常相似,染色体均为2n=24。

(一)外形

人蛔虫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雌虫长200mm~250mm,直径5rrm左右;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虫体前端顶部为口,有3片唇,背唇一片,具二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口稍后处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肛门位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雌性生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

(二)构造

1,体壁及原体腔

人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皮肌囊。角质膜发达,由皮层和原纤维层 (属于皮层)、基质 (中层)、纤维层(基层)及基膜构成,有保护作用。上皮层为合胞体构造,两侧线发达,其内各有一条纵排泄管;背线及腹线明显,内有背神经和腹神经。纵肌不发达,为背线、腹线及侧线分成4条纵带,故皮肌囊不完整。肌细胞基部具肌原纤维,端部为原生质部分,细胞核即位此部。体壁内为广阔的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虫体饱满鼓胀,纵肌伸缩时只能作弯曲的蠕动,消化管及生殖器官浸在体腔液内。

2.消化系统

消化管简单,为一直管,口腔不发达,口后为一肌肉性的管状咽,内腔呈三角形,外壁的辐射状肌肉发达,有吸吮功能。咽后为肠,肠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缘有微绒毛。直肠短,以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的直肠实为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蛔虫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物质,一般可以直接吸收。

3.呼吸与排泄

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泛氧呼吸,即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蛔虫的排泄器官属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的“H”型管,伸向体后的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

4.神经系统

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向后的神经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嵌在背线和腹线内。背侧神经和腹侧神经各—对,嵌在上皮内,各神经间有横神经连接。围咽神经环附近尚有一些神经节与之相连。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起来。蛔虫唇片上的唇乳突和雄虫泄殖孔前后的乳突都有感觉功能。

5.生殖与发育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雌虫有一对细管状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细,极长,前后盘曲于原体腔内,子宫较粗大,二子宫汇合成一短的阴道,以雌性生殖孔开口于体表。卵巢中央有一合胞体的中轴,卵原细胞呈辐射状排列。雄性为单个,也为细管状,由盘曲的精巢和输精管及较粗大的储精囊和射精管组成,射精管入直肠,以泄殖孔开口于体表。在泄殖腔背侧,形成一对交合刺囊,囊内各有一条交合刺。交配时,二交合刺伸出,可撑开雌性生殖孔,将精子经阴道排入子宫中,精子与卵在子宫远端部受精。受精卵充满子宫,有人估计约有2 000万粒。一条雌蛔虫每日产卵约20万粒,生殖力惊人。受精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5µm一75µm×35µm~50µm,外被一较厚的卵壳,壳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可保持水分,防止卵干燥。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大小为89µm~93µm×38µm一45µm,卵壳较薄,蛋白质膜的凹凸较浅。蛔虫为直接发育。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1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此种卵对温度及化学药物等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µm一300µm,直径10µm一15µm。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人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2次,此时长可达l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 蛔虫生活在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受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浸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国内有人发现,胆结石核心部分51.8%有蛔虫皮或虫卵。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以上5个结构特点均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点。

3.分析人蛔虫的生活史,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答: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1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µm一300µm,直径10µm一15µm。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人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2次,此时长可达l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浸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由于此种卵对温度及化学药物等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蛔虫生活在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受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所以它的感染率很高。

4.比较蛲虫、钩虫、丝虫及旋毛虫的结构及生活史的异同。

答:

①人蛲虫成虫体细小,乳白色,似白线头状,前端具翼膜。雌虫长9mm~12mm,雄虫2mm~5mm。寄生在人的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虫体前端钻入肠粘膜,吸取营养。蛲虫为直接感染,儿童感染率特别高,雌虫在午夜时爬出肛门产卵,致使肛门奇痒,影响睡眠。雌虫在宿主体内生活期一般为2个月左右。

②钩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大多生活1年左右,也有生活5—6年以上者。虫体小,雌虫长lOmm~13mm,雄虫8mm~llmm;口囊发达,腹侧有内外2对钩齿,背侧有一对三角形齿板;雄虫尾端具交合伞,其背肋小枝有3个分叉。钩虫以口囊吸附肠壁,摄取肠粘膜及血液为食,可使人便血、贫血、肠溃疡等,危害严重。雌虫每日排卵在2万个以上,卵在潮湿土壤中发育,经杆状蚴及丝状蚴两期幼虫,脱2次皮。丝状蚴直接钻人人体,经血液或淋巴,过心、肺,再由气管到咽,后人胃抵肠,脱皮,吸附于肠壁,经3~4周,再脱皮,发育为成虫。

③斑氏丝虫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雌虫长约75mm,雄虫40mm许,可引起组织增生,使下肢、阴囊等处畸形发展,形成“象皮病”。雌雄虫交配,胎生幼虫称微丝蚴。体弯曲,长200µm一300µm,体外有一鞘膜,内充满细胞核。微丝蚴在人体内可生活2周以上,白天在内脏血液中,夜间则移至体表血液内。按蚊及库蚊等为其中间宿主,在蚊体内约经10—17天即可发育成感染期微丝蚴,再传给健康人。

④旋毛虫成虫体小,向前端渐细。雌虫长3mm~4mm,雄虫不及2mm。人、猪、鼠为其宿主,寄生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成虫附着肠壁。雌雄交配后胎生幼虫,长仅100µm,经血液、淋巴,分布到身体各处,只有在横纹肌中才可继续发育生长。虫体卷曲,迅速增长,一般长lmm,可形成一囊胞,直径为250µm~500µm左右,内含1~2条幼虫。经6—7个月后,囊胞开始钙化,幼虫在内生活可达数十年。成熟囊包被宿主吞食而被感染。幼虫脱皮4次,发育为成虫。(应列表比较)

5.从腹毛类的特点,说明原腔动物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

答:腹毛动物体表具角质膜,原体腔,尾具粘腺。这些与自由生活的线虫相似。另一方面,体表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双腹式神经,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这些特点似涡虫纲。因此通过腹毛动物说明线虫动物和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一定的类缘关系。 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纲相似。许多轮虫体形较扁,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焰球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雌雄异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形,双腹式神经。这些特点说明轮虫可能由涡虫纲演化而来。但轮虫为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具特殊的咀嚼器,各组织器官为合胞体,且细胞核的数目恒定。这些显然又不同于涡虫纲。

总之,轮虫动物与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较为接近的类缘关系。轮虫具足腺,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与腹毛动物接近。因此有的分类系统将这二类动物列为担轮动物。

6.试述轮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发育的特殊性及其经济意义。

答:轮虫体微小,与原生动物大小相似,其身体多为纵长形。轮虫为原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尾部又称足,为躯干部向后逐渐变细形成,长筒状,少数浮游种类无足。排泄器官为一对由排泄管和焰球组成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轮虫为雌雄异体,但雄性个体不常见,且体小,仅有雌的1/8~1/3,寿命短,体内只有一精巢一输精管及阴茎,其他器官均退化。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其染色体为双倍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型,双腹式神经。

7.线形动物适应生存的特点为何?

答:线形动物的成虫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中,多在春季雌雄交配产卵,卵粘成索状。孵出的幼虫具有能伸缩的有刺的吻,借以运动,在水底生活。幼虫钻入宿主体内或被宿主吞食,即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昆虫类的螳螂、蝗虫、龙虱等体内,逐渐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在水中营自由生活。如宿主身体过小,幼虫即停止发育,当这个宿主被更大的宿主吞食,再在新宿主体内继续发育。如此出现了更换宿主的现象。

8.棘头虫类表现出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答:棘头动物全部为寄生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肠管内,有500多种。体呈圆筒形或稍扁平,大小、差异很大,长lcm一65cm不等,一般长25cm以下。体前端有一能伸缩的吻可缩入吻鞘内,吻上具有许多倒钩,为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内后可钩挂在肠壁上,故称棘头虫。体表具角质膜,上皮为合胞体,其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是储存营养之处。上皮内为环肌和纵肌组成的肌层,这点体表吸收宿主肠内的营养物质。排泄器官若有时为一对具焰球的纵行原肾管,位体的两侧,汇合后与输精管或子宫相通,由生殖孔通体外。位吻鞘处有一神经节,由此伸出神经至身体各部。棘头虫雌雄异体,其生殖器官结构特异,雄虫有精巢一对及输精管、阴茎、雄性生殖孔;雌虫有卵巢一个或一对,体后有一特殊的子宫钟,为一肌肉性漏斗形管,上有2对孔,前一对通原体腔,后一对孔扁,通阴道。未成熟卵不能通过后一对孔,而由前一对孔重新回到原体腔内。成熟的卵才可通过后一对孔,经阴道由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卵被中间宿主昆虫、甲壳类等吞食,在其体内发育,当终末宿主吞食中间宿主时,即被感染,在肠管内发育为成虫。